企业文化

南通 “南哥” 十年青训铸国脚 苏超赛场闪耀本土之光

2025-07-04

在江苏海门的珂缔缘足球训练基地,每天下午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呐喊声。17 岁的小将郭凯楠在禁区前沿完成一记刁钻的弧线球射门,场边观战的俱乐部创始人李太镇轻轻点头 —— 这个场景,与 14 年前他卖掉上海四套房产创办青训营时的设想如出一辙。如今,这支由南通本土球员组成的队伍,正以苏超联赛四战全胜的战绩,重新定义着中国足球的草根力量。

南通 “南哥” 十年青训铸国脚 苏超赛场闪耀本土之光

一、卖房办学的朝鲜族企业家

2011 年,朝鲜族商人李太镇做出惊人之举:将上海价值千万的四套房产变现,回到南通海门创办珂缔缘足球俱乐部。这位曾靠拖鞋厂发家的企业家,最初只是为了让热爱足球的儿子李贤成有专业训练的机会。但随着 7 名小球员的加入,他逐渐意识到,这片足球荒漠需要的不是一个球星,而是一套完整的青训体系。

“免费培训、包吃包住” 的承诺让珂缔缘迅速吸引了周边县市的孩子。为维持运营,李太镇将拖鞋厂 60% 的利润投入青训,甚至在 2013 年资金链断裂时登上《中国梦想秀》寻求赞助。这种破釜沉舟的坚持,最终打动了海门区政府 ——2015 年起,当地每年投入 500 万元专项基金,并联合中南集团、复星体育等企业构建 “政府 + 企业” 的可持续发展模式。

二、160 名国脚背后的培养密码

在珂缔缘的荣誉墙上,密密麻麻的合影记录着青训成果:从女足 “小梅西” 许燕露到 “妈妈国脚” 张馨,从男足首位国脚陶源到现役国脚杨明洋,14 年间共有 160 余名球员入选各级国字号队伍。这种规模化输出的背后,是 “学训并重” 的独特模式 —— 球员上午在合作学校接受文化课教育,下午进行专业训练,周末参与全国青少年联赛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化培养路径。珂缔缘常年聘请巴西、韩国教练团队,引入欧洲先进训练体系。李贤成 8 岁进入青训营,16 岁赴德国云达不莱梅梯队深造,2024 年放弃德国第四级别联赛合同回国效力,如今作为南通队队长,已在苏超贡献 3 球 2 助攻。这种 “本土培养 + 海外淬炼” 的模式,让南通球员兼具技术细腻度与战术执行力。

三、苏超赛场的青春风暴

2025 年苏超联赛,以珂缔缘为班底的南通队掀起青春风暴。39 人阵容中 35 人来自青训体系,平均年龄仅 21 岁,却在四场比赛中打入 12 球,防守端仅失 1 球。对阵宿迁的比赛中,李贤成复刻 C 罗的冥想庆祝动作,郭凯楠、曹越涛等本土小将的默契配合,让这支 “学生军” 展现出职业级水准。

“我们不是职业队,但比职业队更拼。” 李贤成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,球队将每场比赛都视为 “为家乡而战” 的荣誉之战。这种精神传承自父亲李太镇 —— 他常对球员说:“穿上南通队服,就要让‘南哥’这个称号响彻赛场。”

四、青训生态的南通样本

在南通,足球早已超越体育范畴,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。政府将足球纳入中考体育选考,布局 107 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,每年投入 1800 万元青训专项资金。企业则通过冠名(如万高药业)、战略合作(如复星体育)等方式深度参与,形成 “青训 - 职业 - 商业” 的完整产业链。

九游体育官网

这种 “政府主导、企业参与、社会协同” 的模式,让南通足球实现了从 “输血” 到 “造血” 的蜕变。珂缔缘 2024 年运营成本达 820 万元,但通过梯队建设、赛事 IP 开发等多元收入,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这座 “体育之乡” 正以足球为媒介,重塑城市文化认同 —— 每逢比赛日,如皋奥体中心近 3 万名球迷的呐喊声,成为江海大地最动人的乐章。

从卖拖鞋的商人到青训教父,从籍籍无名的小城到足球重镇,南通用 14 年时间书写了中国足球的逆袭故事。当李贤成们在苏超赛场挥洒汗水时,他们身后不仅是珂缔缘的青训营,更是一座城市对足球梦想的执着坚守。这种坚守,或许正是中国足球破局的希望之光。